酒窖可以一年建成,佳釀卻是愈久愈香,文化體制可以一朝打造,文化卻須一步一步積累。在中國白酒行業,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的企業是不能生存的,大力推進文化建設,這順應市場和時代的要求。
文化是企業的靈魂,縱觀世界,每一個企業的成功,無不得益于其優秀的企業文化。可是,如何定位文化?文化建設工程的周期應該多長?文化是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夠形成?這些問題則需要仔細推敲和斟酌。在我看來,如果短期就能成型的文化一定不夠“文化”。但真正的文化該如何定義,我一直不能給予準確的文字表述。直到今年回家團圓,我靈感閃現,豁然開朗。
中國人每到春節,都會有一個共同愿景——有錢沒錢回家過年。這個行為在法律和所有規章制度中絕對找不到,也不是偉人或政府強制力促成的,但卻居然高度一致并且動機強烈。這就是文化。概括提煉表達為:沒有硬性規定的情況下,人們表現出的高度一致的意念和行為。文化的關鍵在于沒有規定和高度一致。
我們經常會把制度和條款理解成文化本體,事實上這充其量是文化的客體和外化,一種希望由此導致內化的動力。真正的企業文化不在乎有沒有文字表達,而是在于有沒有內心的呼應。一個團隊在遇到困難時,能做出大致一樣的判斷和行為,這才是企業文化真正的追求。
由此可見,文化的成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。文化賴以形成的環境是可以短時間努力為之的,而本體一定要順應自然,循序漸進。文化就像一壇佳釀,酒窖也就是釀酒的環境和條件,這是現實可以完成的,但想要釀出美酒佳釀,就需要很長時間。市場上耳熟能詳的都是諸如“國窖1573”這些歷史越久遠叫的越響的品牌,相反,看不到哪個酒品牌標榜自己是一年釀成的,因為對于白酒來說,人們都認為只有陳年才能出美酒。
分辨清楚文化的內化和外化以后,我們再來探討文化的形成過程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,人民,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,這句話回答了杰出人物和廣大群眾的關系。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關注的都是杰出人物,但事實上,在文化的形成過程中,群眾才是真正的主角,是文化創造的主體。拿企業來說,員工是企業文化創造的主體,領導者只是文化的倡導者。任何一個企業,不同的組織個體有著豐富的文化表現,而最終的規范和變化取決于領導的喜怒哀樂和取舍之間,更具體地說就是褒貶之間。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的古訓也說明這個問題。隨著時間沉淀和態度的變化,才能逐漸形成不同團隊的特定文化。與此同時,領袖也是文化傳播者。因為職責關系,領袖擁有更多的機會通過身體力行以及語言表述,將文化傳遞給其他人群受眾。
總而言之,文化建設貴在堅持到底、循序漸進和持續積累,當然更需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,絕對不是急功近利所能求得的。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,而卓越的企業文化一旦成型,將成為組織最強大的競爭力,創造出無限的價值。